来源:中国论文网2018-3-14 9:42:10
浏览:(1479) 点赞:(0) 评论:(0)
正确判断尘肺病罹患的肺区数:由于高千伏片是肺内各种影像叠加形成,有些阴影改变显示不清,可结合HRCT检查,有时可发现大阴影,以为患者提供正确诊断治疗。我国还没有用CT片代替高千伏胸片诊断尘肺,也没有关于尘肺CT的标准片和诊断标准,目前多是应用X片和高分辨率CT相结合协助诊断,以免使患者诊断期别不确切,延误治疗,造成伤害。
尘肺病的X射线诊断
作者:赵立香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执行国家颁布的《尘肺病诊断标准》(GBZ70-2009),笔者对标准进行了学习,结合自己的经验对尘肺病的X线诊断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个人的建议。
【关键词】尘肺病;X线诊断
尘肺病是一种以肺部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它的主要病理改变是两肺弥漫性间质纤维化.胶原结节.大融合团块和胸膜病变等。高仟伏X线胸片是尘肺病的诊断和分期的主要依据。当这些病变达到一定程度,均可在X射线胸片上显示出不同的影像,主要影像是小阴影大阴影和胸膜斑。1986年我国尘肺X射线诊断标准正式引用了小阴影大阴影和胸膜斑这些形态学名词。尘肺还有一些其他的X射线改变,如肺门肺纹理肺气肿改变等,它们对尘肺的综合诊断亦有重要参考价值。诊断时要注意各种尘肺X射线改变的异同点,矽肺以圆形小阴影为主,煤工尘肺以混合性小阴影为主,石棉肺则以不规则形小阴影为主。
圆形小阴影特点:
1小阴影周围组织常有肺气肿,故对比更加清楚。
2首先出现在两肺中下区,逐渐波及两肺上区。
3两肺上区小阴影聚集融合,单侧或两侧可形成垂直方向大阴影,并向肺门方向游走。
4小阴影可以发生钙化。
不规则小阴影特点:
1、是尘肺特征性改变。
2、指一群粗细.长短.形态不一的致密阴影,表现为网状,有时呈蜂窝状。2002年标准中取消了上述文字描述,意味着不规则小阴影的形态以标准片显示的形态为准。
3、要与肺纹理相区别。
4、很少聚集融合,不形成大阴影。
影响小阴影形态的因素:
(1)粉尘中SiO2含量的高低,含量高时,圆形小阴影qr含量低,以混合性小阴影为主,小阴影密度较低,阴影较小;
(2)粉尘的种类;
(3)粉尘的浓度。
大阴影:
1、单发或多发的圆形椭圆形大阴影,以上叶尖后段下叶背段中叶外段及舌叶上段较常见,亦有少量大阴影可位于心影后.膈下.或脊柱纵隔旁,最好做CT。
2、两肺上区中外带锁骨下出现少量斑片索条状阴影,这些斑片索条状阴影常位于一条直线上,与后肋骨垂直。
3、大阴影大小差异很大,可以从10mm到侵占肺的大半,长轴与后肋垂直。
4、边缘清楚密度较浓均匀一致的大阴影。
5、出现在两肺上中野中外带,呈“八”字形排列,也可以在单侧肺野中出现,往往右侧居多。病变继续发展,可向上向下延伸扩展纵贯全肺。
6、大阴影由于受到周围纤维组织牵拉可以移动,移动方向一般是向头侧和肺门移动。
7、大阴影中心可发生空洞,空洞的出现常表明系感染后液化坏死所致,大部分为结核感染。
胸膜斑:单发、多发、单侧、双侧。局限性胸膜斑块系指除肺尖和肋膈角外的厚度大于5mm的胸膜增厚,或局限性钙化胸膜斑块,多对称出现。胸膜斑亦可见于部分心缘和膈面,表现为心缘不规则膈肌的局限性僵直或小的圆形凸起,如病变累及广泛,心包膜与壁层胸膜严重增厚粘连,使心缘相当部分显示蓬乱,称为“蓬发心”。
胸膜斑长度测量方法是计算单侧或两侧多个胸膜斑长度之和,胸膜斑厚度测量是指胸膜斑阴影内侧缘到侧胸壁之间的距离。
此外,还有肺门改变,肺纹理改变,肺气肿表现。
尘肺病X射线的形态学改变是非特异性的,但作为形态学名词“小阴影”可以认为已为描述尘肺病X射线改变所专用。正确辨认和判定小阴影形态密集度分布范围是尘肺病诊断和X射线分期中的一个重要技术问题,也是掌握应用尘肺病诊断标准的关键。
在判定小阴影时要从整体的角度去考虑,并和相应的标准片对照方能确定。小阴影密集度的判定采用四大级和十二小级,密集度判定包括两方面,一是判定每个肺区小阴影的密集度,二是判定全肺小阴影的总体密集度,总体密集度是指全肺内密集度最高的肺区的密集度。
正确判断尘肺病罹患的肺区数:由于高千伏片是肺内各种影像叠加形成,有些阴影改变显示不清,可结合HRCT检查,有时可发现大阴影,以为患者提供正确诊断治疗。我国还没有用CT片代替高千伏胸片诊断尘肺,也没有关于尘肺CT的标准片和诊断标准,目前多是应用X片和高分辨率CT相结合协助诊断,以免使患者诊断期别不确切,延误治疗,造成伤害。
(责编:李晓燕)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延伸阅读
评论原文:
评论
公众号-职业病
手机版网站
郑重声明:本网站信息仅供健康参考,并非医疗诊断和治疗依据,不能代替医院和主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80100  渝ICP备17013630号-1   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011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渝)-经营性-2018-0005 重庆工商
CopyRight2007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版权所有:职业病网
全国免费热线:400-0181619
职业病网 - 中国专业的职业病门户网
有害信息举报:023-63555815 举报QQ:3484469351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