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职业病网2018-4-26 9:02:24
浏览:(865) 点赞:(0) 评论:(0)
飞机,是一种舒适快速的交通工具。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在出行的时候会选择坐飞机。在乘坐飞机的时候,乘客会有一些晕机的症状,比如说耳朵不舒服。可是你知道吗?我们常说的晕机,其实也是一种法定职业病,在职业病分类目录中,它叫做航空病。
飞机,是一种舒适快速的交通工具。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在出行的时候会选择坐飞机。在乘坐飞机的时候,乘客会有一些晕机的症状,比如说耳朵不舒服。可是你知道吗?我们常说的晕机,其实也是一种法定职业病,在职业病分类目录中,它叫做航空病。
航空病是减压病的一种类型,又称高空减压病。人自地面迅速上升到8000米以上高空,即由正常的一个大气压上升至低于一个大气压而又无适当防护的空间,空气中氮分压骤然下降,体液和组织中释放出的氮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而存留在组织和血液中,形成气泡。
职业性航空病是指由于航空飞行环境中的气压变化,所引起的航空性中耳炎、航空性鼻窦炎、变压性眩晕、高空减压病、肺气压伤5种疾病。
但是要注意的是,乘客和暴露于航空环境中飞行人员(包括飞行员及其他机组人员)和低压舱舱内工作人员要严格区分。根据《职业性航空病诊断标准》,诊断航空病,只适用于暴露在航空环境的飞行人员(包括飞行员、机组人员、空中战勤人员、空警、空中保安等)。乘客和其他非职业人员,发生相类似的气压伤,可参照该诊断标准。
无论是乘务人员还是乘客,在高空飞行的飞机上患上航空病该如何处理呢?当出现耳痛、听力减退、鼻窦区疼痛、眼胀痛、眩晕、肌肉关节痛、胸痛、咳嗽、头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应密切观察,必要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1.航空性中耳炎
在飞行下滑时或低压舱下降过程中出现耳压痛等症状,检查发现鼓膜充血:
轻度:鼓膜Ⅱ度充血。
中度:鼓膜Ⅲ度充血。
重度:鼓膜破裂或出现混合性耳聋。
乘飞机旅行,采取以下措施,能有效地防治航空性中耳炎。
(1)调节鼓膜内外压力平衡作吞咽动作,促使耳咽管主动通气,以调节鼓膜内外的压力平衡。当飞机在飞行中尤其在下降之时,每当耳有胀满感或听力稍受影响时,及时作吞咽口水,或作捏界闭口吹张(鼓腮),或嚼糖果(泡泡糖、回香糖),或喝些饮料,这样可使耳咽管口短暂地开启,使中耳腔内的压力与外界气压保持相对平衡,从而可预防航空性中耳炎的发生。因此,飞机上专门为乘客准备了糖果、饮料。婴幼儿的耳咽管较短,且鼻腔部常有粘液阻塞,当飞机快速上升或突然下降,气压急剧变化时,对耳部的刺激更大,常因耳部疼痛不适而哭闹不安。所以,如果携带婴幼儿乘坐飞机,应准备好饮料和奶瓶,在飞机升降时用奶瓶给婴幼儿喂饮料,若是稍大一些的孩子可教其作吞咽动作。如果因疏忽未带奶瓶或饮料,母亲可给婴幼儿哺乳或让其吃其他食品。
(2)患有耳、鼻部炎症或感冒者暂勿乘机已患有鼻炎。鼻窦炎、中耳炎、耳咽管粘波阻塞等疾病的人,如果乘坐飞机旅行,则更容易发生航空性中耳炎。得了感冒,鼻咽部粘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加,可使耳咽管鼻咽侧壁的开口堵塞,有时即使尽力做吞咽动作,也不易使耳咽管开放。亦容易引起航空性中耳炎。因此,凡患有上述疾病而病情较重者,注意暂时不要乘坐飞机曾有一乘坐飞机的旅客因正患感冒,当飞机起飞后上升爬高时,他感到耳中轰轰直响。听力下降,然后是逐渐加重的耳胀、耳痛,飞机着陆后,发现其鼓膜已穿孔。但如果患鼻炎或感冒等病的症状轻微,则可以乘飞机旅行。不过,应在登机之前,使用滴鼻净以收缩血管,改善通气状况,并注意做吞咽动作,以防止炎症影响耳咽管或中耳,引起航空性中耳炎。
(3)若患航空性中耳炎应积极治疗可用1%~2%麻黄素或1%快麻液点鼻,使耳咽管管口粘膜血管收缩,管口开放;然后作耳咽管吹张通气治疗(耳鼻喉科有此设备),以促使中耳腔内与外界气压恢复平衡;还须应用抗生素(如吡哌酸每次0.5克,每日3-4次口服)、激素(如强的松5-10毫克,每日3次口服)等治疗。
2.航空性鼻窦炎
在飞行下滑时或低压舱下降过程中出现鼻窦区疼痛等症状,X射线或CT发现鼻窦改变:
轻度:鼻窦区疼痛尚可忍受,X射线片检查鼻窦出现模糊影。
重度:鼻窦区疼痛难以忍受且有流泪和视物模糊,X射线或CT检查提示鼻窦出现血肿。
3.变压性眩晕
在飞行或低气压暴露过程中出现一过性眩晕,低压舱检查重现眩晕症状:
轻度:不伴有神经性耳聋。
重度:伴有神经性耳聋。
4.高空减压病
具有高空减压病的特征性症状
轻度:皮肤瘙痒、红斑,关节疼痛,下降高度或返回地面症状消失。
中度:屈肢症。
重度:瘫痪、昏迷、休克、气哽症、猝死
5.肺气压伤
轻度:胸部不适、胸痛、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经数小时或数天可以自愈。
重度:咯血、呼吸困难、意识丧失、
肺出血、肺间质气肿或气胸。
朕尔职业病康复医院:向桂林
责编:欧阳凝碧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上一篇:盛夏来临,严防中暑
下一篇: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中暑
评论原文:
评论
公众号-职业病
手机版网站
郑重声明:本网站信息仅供健康参考,并非医疗诊断和治疗依据,不能代替医院和主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80100  渝ICP备17013630号-1   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011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渝)-经营性-2018-0005 重庆工商
CopyRight2007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版权所有:职业病网
全国免费热线:400-0181619
职业病网 - 中国专业的职业病门户网
有害信息举报:023-63555815 举报QQ:3484469351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