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照射慢性放射病释义
外照射慢性放射病(chronic radiation sickness from external exposure)是指在较长时间内,连续或反复间断地受到超剂量当量限值的全身外照射,达到一定累积剂量当量后引起的以造血组织损伤为主并伴有其他系统改变的全身性疾病,属于职业病范畴。
病理概况康复案例科普视频
基本简介
外照射慢性放射病可发生在健康状况较差,修复能力较弱,不遵守防护和操作规程的各类放射工作人员,如应用 X射线或放射性核素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医务人员,X射线或γ射线工业探伤、中子测井、核反应堆或加速器等的工作人员。 慢性照射的生物效应与急性照射不同。一般地说,对慢性照射可耐受较大剂量,因为每次照射的剂量小,损伤轻,机体有修复能力,形成一个损伤-修复-再损伤-再修复的连锁过程,只有当积累剂量达到一定高度时,才产生临床效应。
病理病因
a)有长期连续或间断超剂量当量限值照射史,法定个人剂量记录显示平均年剂量0.15Gy以上或最大年剂量0.25Gy,累积剂量当量达到或超过1.5Gy。 b)接触射线以前身体健康,接触数年后出现明显的无力型神经衰弱症状,其症状消长与脱离及接触射线有关。 c)可有出血倾向。 d)接触射线以前造血功能正常,接触数年后,血象经多次动态观察证明造血功能异常(采血部位应固定,以便自身对照)。
疾病特点
外照射慢性放射病的临床特点是:发病慢、病程长、主观症状多、客观体征少。临床表现有明显的无力型神经衰弱综合征,如头晕、疲倦、无力、失眠或嗜睡、多梦、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等;并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现象。一般体格检查基本正常、有些病人血压可能在正常低值、束臂试验阳性(可能由于毛细血管脆性增加),基础代谢和甲状腺吸(I功能偏低等。 工龄较长的放射科医务人员中,可见到手部皮肤干燥、粗糙、脱屑、皲裂现象,也可能有指甲纵嵴易脆裂、 指纹变浅改变。比较肯定的客观指标就是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较长时间持续在4.0×10g/L以下;有些病人伴有血小板数减少,较少病人伴有血红蛋白降低,个别严重者可发生全血细胞减少。白细胞除数量减少外,有时可能伴有质的变化,如核固缩、核溶解、空泡和中毒性颗粒等的出现。 骨髓检查可见增生活跃或低下。也可能有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增高。某些女病人可有月经不调,男病人精子减少或功能、形态不正常,甚至不育。并可伴有一项或多项不同器官或系统的功能异常,如免疫系统或内分泌系统等功能异常。度慢性放射病的症状轻而不稳定,病变属功能性,是可逆的;Ⅰ度慢性放射病的症状增多且加重,从功能性不稳定的变化逐渐发展为器质性的稳定的病变,并累及更多的器官和系统;Ⅱ度的病情更加严重,病变为不可逆,全身状况急剧恶化,并发感染、出血、多系统功能衰竭。
诊断检查
外照射慢性放射病目前尚无特异性诊断指标,必须根据超剂量当量限值的照射史、受照剂量(有个人剂量档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榆查所见并绡合健康档案进行综合分析,排除其他疾病,方能作出诊断。 (一)射线接触史及剂量估算 在长时间内(一般在5~10年以上)有明显超当量剂量限值的射线接触史,工作量较大,防护条件较差或经常不遵守防护规定;或在一段时间内(0.5~1.0年)有明显超剂量照射史;或有非职业性的长期超剂量照射史。累积剂量在1.5Gy以上。 (二)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是慢性放射病诊断的重要依据,因此,对病人应当进行反复多次的临床化验,取得可靠的数据。外周血细胞减少和(或)骨髓造血抑制是慢性放射病最重要的病变,外周血白细胞减少是诊断慢性放射病简便而实用的指标。当有超剂量限值的照射史,自身对照白细胞数呈现进行性减少时,对本病诊断更有实际价值。骨髓象正常,不能排除外照射慢性放射病的诊断,但骨髓造血功能抑制则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1.造血系统造血系统的变化是慢性放射病最常见的改变,外周血象变化早于骨髓,外周血以白细胞变化最早。接触射线后白细胞数逐渐减少,以后持续低于正常范围的下限;少数病例白细胞总数逐渐增多,以后持续高于正常值上限,有的维持数月或数年。接受剂量较大的病例可看到血小板减少和贫血。 白细胞分类也有改变,可见中性粒细胞比例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特别是大、中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也可增多;白细胞形态亦有异常。 骨髓检查示:早期骨髓象无改变,少数人骨髓增生旺盛;较晚期出现粒细胞成熟障碍,增生不良;晚期粒、红细胞及巨核细胞系统再生低下。慢性放射病有50%以上为增生正常骨髓象,外周血白细胞数处于正常低值或明显减少。有人认为:慢性放射病初期骨髓贮存池粒细胞释放障碍,或边缘池粒细胞分布增多,因此表现骨髓象增生过旺或正常,而外周血白细胞减少;病情进一步发展,多能干细胞向粒系祖细胞分化受阻,则出现骨髓增生不良。受长期低剂量射线照射者停止射线接触后1~3年,骨髓象有所恢复。 染色体分析(chromosomeanalysis)与淋巴细胞微核分析(micronuclcusanalysis)显示,国人的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正常范围为O~2%;无着丝粒断片>2.5%为异常界限,双着丝粒或稳定性畸变≥1%有重要意义;染色体型总畸变率>3%有参考价值。CB微核法:微核细胞数和微核率正常下限分别为14‰和15.8‰,正常上限为25‰和30‰。 2.内分泌系统早期内分泌系统无明显改变,较晚期部分病人出现肾上腺皮质和甲状腺功能减低,尿中17-酮类同醇或17-羟类固醇排出量减少,血清皮质醇含量降低或对ACTH刺激反应减弱;甲状腺TSH增高,T3和T4降低,吸碘率及基础代谢率低下。 3.生殖系统男性可见精子数量减少,精子活动度减弱,死亡精子和畸形精子增多;女性雌激素水平降低,卵巢功能减退。 4.免疫系统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低下。 5.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及微核率可作为慢性放射病诊断的参考指标,但不能用其多少来判断慢性放射损伤的严重程度。
临床表现
1.I度 具备以下各项者可诊断为I度 1)有长期射线接触史和(或)间断超过剂量当量限值照射史,暂定累积剂量当量在1.5SV以上。 2)接触射线以前身体健康,接触数年后出现明显的无力型神经衰弱综合征,其症状的消长与脱离及接触射线有关。 3)接触射线以前造血功能正常,接触数年后,血象经多次动态观察证明造血功能异常(周围血象正常值以耳垂血为准)。 ①白细胞总数自身对照有进行性降低,并较长时间(六个月以上)持续在4.0xl09/以下,可伴有血小板数长期低于80×10^9/L、红细胞数减少(男性低于3.5xl012/L;女性低于3.0×1012/L)和血红蛋白量降低(男性低于110g/L;女性低于100g/L)。 ②骨髓增生活跃或低下;或某一系列细胞生成不良或成熟障碍。 4)可伴有下列系统客观检查一项异常: ①肾上腺皮质功能降低。 ②甲状腺功能降低。 ③生殖功能降低。 ④免疫功能降低。 ⑤物质代谢紊乱。 5)脱离射线和积极治疗后可减轻或恢复。 2.Ⅱ度 诊断依据:除具备I度(1)条外,尚兼有下列各项者: (1)有较顽固的自觉症状,有明显的出血倾向。 (2)白细胞数持续在3.0×10^9/L以下,或白细胞数持续在3.0~4.0×10^9/L而兼有血小板数或血红蛋白量持续减少。 (3)骨髓增生低下。 (4)具有I度(5)中至少一个系统异常。 (5)脱离射线及积极治疗后恢复缓慢。
治疗方案
1)Ⅰ度:脱离射线,中西医结合对症治疗,加强营养,头两年每年检查一次, 以后每两年全面检查一次,在此期间根据健康状况,可参加非放射性工作。恢复后,再继续观察一年临床确认治愈则不再按外照射慢性放射病Ⅰ度诊断。 2)Ⅱ度:脱离射线,住院积极治疗,全休。必要时进行疗养,定期随访,1~2年全面复查一次。根据恢复情况可考虑参加力所能及的非放射性工作。
尘肺三期:张二娃
- 患病情况:
暂无介绍。
治疗过程:暂无介绍。
治愈现状:暂无介绍。
-
工伤以及职业病相关法律问题
-
工伤以及职业病相关法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