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病-中国职业病网
“职业病稿件征集”

欢迎广大网友就职业病相关问题踊跃来稿,我们将根据稿件酌情给予酬劳!详情>

投递:zybwkefu@foxmail.com

大家都在搜: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目录职业病鉴定职业病危害因素尘肺病

高原病释义

高原病(mountain sickness)可分为急性高原病和慢性高原病。通常指人体进入高原或由高原进入更高海拔地区的当时或数天内发生的因高原低氧环境引起的疾病。
病理概况康复案例科普视频
基本简介
高原病mountain sickness 由平原进入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对机体产生明显生物效应的地区),或由低海拔地区进入海拔更高的地区时 ,由于对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全或失调而发生的综合征。又称高山病。高原低氧环境引起机体缺氧是其病因。上呼吸道感染、疲劳、寒冷、精神紧张、饥饿、妊娠等为发病诱因 。
该病一般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急性高原病指初入高原时出现的急性缺氧反应或疾病,依其严重程度分为轻型(或良性)和重型(或恶性)。轻型即反应型或急性高原反应;重型又分为:脑型急性高原病(又称高原昏迷或高原脑水肿 )、肺型急性高原病(又称高原肺水肿)、混合型(即肺型和脑型的综合表现)。
慢性高原病(又称蒙赫氏病)指抵高原后半年以上方发病或原有急性高原病症状迁延不愈者,少数高原世居者也可发病。中国将慢性高原病又分为:高原心脏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血压异常(包括高原高血压和高原低血压)、混合型慢性高原病(即心脏病与红细胞增多症同时存在)。国外未作上述分型。
高原病共同的临床表现有头痛、头昏、心慌、气促、恶心、呕吐、乏力、失眠、眼花 、嗜睡、手足麻木、唇指发绀、心律增快等,其他症状和体征则视类型不同而异。高原病亦称高山病、高原适应不全,是指人体进入海拔3000m以上高原低氧环境下发生的一种特发性疾病。返回平原后迅速恢复为其特点。
病理病因
暂无介绍。
疾病特点
暂无介绍。
诊断检查
急性高原病
根据起病急缓和特点,将急性高原病分为三型,但三者间互有关联,常可合并存在。
(一)急性高原反应 初入海拔3000m以上地区,大多数人都可出现高原反应症状,迅速登山更易发病,进入高原数小时后出现症状,主要是头痛、头晕、胸闷、气短、心悸、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常见,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减退,可伴有失眠、多梦、部分人有口唇紫绀,少数人血压暂时升高,一般在登山后第1—2天症状明显,以后减轻,一周左右消失,但也有少数人症状急剧加重,发展为高原肺水肿或高原脑水肿。
(二)高原肺水肿 由平原迅速登上海拔3000m以上,特别是4000m以上地区后1—3天内发病,劳累、寒冷、上呼吸道感染常为诱因,对高原适应不全者,剧烈活动可诱发水肺水肿,世居者短期到海拔较低地区,再回到原地也可发病,先有急性高原反应症状,头痛、乏力、呼吸困难,咳嗽逐渐加重,出现紫绀、胸痛、咳白色或粉红色痰,端坐呼吸,肺有痰鸣音和湿罗音,心率加快,胸部X线检查见肺野有不对称絮状、片状模糊阴影,有些病人可同时并发脑水肿。
(三)高原脑水肿 虽为高原反应实质上也有轻度脑水肿,只有出现显着的神经精神症状时才诊断脑水肿,因而发病率较低,可能只有1%,进入海拔4000m以上地区,过劳或精神过度紧张活作为诱因,先有严重的高原反应症状并逐渐加重,出现显着的神经精神症状,如剧烈头痛、头晕、频繁恶心、呕吐、共济失调、步态不稳、精神萎靡或烦躁,意识障碍由嗜睡、昏睡以至昏迷,部分病人可发生抽搐或脑膜刺激症状。
慢性高原病
急性高原反应患者症状迁延不愈;移居高原长期生活正常者以及少数世居者,由于某种原因失去对缺氧的适应能力,均可发生慢性高原病。
(一)慢性高原反应 在发生急性高原反应后,症状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以上者属于本症。有的病人可伴肝大,有的出新蛋白尿,症状多样,且时多时少,时轻时重。
(二)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在高原低氧环境中发生红细胞增多者最为多见。这是生理性代偿反应,而且随海拔增高而增多,但红细胞过度增多也可产生症状。在海拔4000m以下地区,红细胞超过650万/μl,血红蛋白超过200g/L,红细胞压积超过62%,可诊断本症。患者有高原反应症状,头痛、头晕、嗜睡、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有紫绀和面颊部、眼结合膜毛细血管网扩张和增生,可有杵状指。由于红细胞压积增大,血液粘滞性增大,可形成脑内微血栓而引起一过性脑缺氧发作。还可由于肺循环阻力增大,加重肺动脉高压而产生右心衰竭。
(三)高原血压异常 高原高血压起病缓慢,症状与一般高血压病相似。高原低血压多发生于移居高原较久或世居者中。发病地区多在海拔4000m以上地区。血压低于12/8kPa(90/60mmHg)可有低血压症状。脉压低于2.7kPa(20mmHg)的高原低脉压症患者亦不少见,且多与低血压同时存在,症状类似高原反应。高原血压异常的类型常有波动和转化,回到平原后可逐渐恢复。
(四)高原心脏病 多见于移居者在高原出生成长的婴幼儿。成年移居者在进入高原6-12个月发病。起病隐袭症状逐渐加重,心悸、胸闷、气短、劳动时加重。有时咳嗽,少数病人咯血。最终发生右心衰竭。体格检查见紫绀,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增大体征。可有早搏和房室传导阻滞。重症出现心力衰竭。胸部X线表现肺动脉凸出,右肺下动脉干扩张,右心室增大。心电图式右室肥厚、劳损,或不完全右室传导阻滞。
临床表现
在到达高原后数小时或一两天内,发生严重的头痛、头晕、疲乏、烦躁、失眠、心悸、气短、胸部闷胀、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眼花、耳鸣、鼻衄、手足发麻或双手抽搐等,症状轻重因人而异。一般经1周左右症状逐渐消退,但也有持续较久或迁延成慢性高原病的。
常用的疗效较好的有以下几种药物:
(1) 复方党参片:含党参、沙参、当归、丹参、金果榄等。现场应用高原反应保护率达78.8%。
(2) 黄芪茯苓复方或益气活血复方:含黄芪、丹参、当归、川芎。以上制剂均有益气、活血、利尿、安神、抗炎等综合作用。动物实验证明有抗缺氧作用
(3)麦霉片:由麦芽汁经黑曲霉菌发酵后的提取液制成,有提高动物耐氧的能力,可改善心脑功能,现场应用高
原反应保护率达82.9%。临床治疗肺心病、冠心病也有一定疗效。
(4)藏药中紫堇、唐古特青兰,狭叶红景天、冬虫夏草等也有较好的致适应作用。
治疗方案
对重危病人就地抢救,给予高流量吸氧或面罩给氧。发病地点确无医疗条件而有较好的运送工具及抢救设备者,可将病人由高原转往海拔低的地区治疗。慢性高原病患者如病情许可,应逐步锻炼;住疗效不佳,可转往海拔低的地区。
一、急性高原反应 轻症患者可自愈。重症患者给予对症治疗,如镇痛、止痛药阿司匹林等,吸氧,或用利尿药如呋塞米或乙酰唑胺125-250mg,每12小时一次。
二、高原肺水肿 病人绝对静卧休息,吸入流量高浓度氧,保暖。数现场确无医疗条件,转运到低海拔区,可迅速好转。休息2-3天后可再攀登。地塞米松10-20mg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每日1-2次,可减少肺毛细血管渗出。氨茶碱0.25mg加50%葡萄糖20ml稀释缓慢静脉折射和缓解支气管痉挛和降低肺动脉压。如无低血压,可舌下含化硝苯啶5—10mg降低肺动脉压,如出现右心衰竭,可用毒毛旋花子甙K或毛花甙C,以及利尿剂。
三、高原脑水肿 加大吸氧量,给予地塞米松,高葡萄糖,乙酰唑胺、呋塞米等。如有肺水肿、心力衰竭和红细胞增多时,不宜用甘露醇脱水疗法。
四、高原血压异常 高血压按一般高血压治疗。
五、高原心脏病 出现心力衰竭时,吸氧,加服硝苯啶以加强降低肺动脉压,高原心脏病心肌显着缺氧,易发生洋地黄重度而出现心律失常,可选用作用快、排泄快的强心药,如毛花甙C0.2—0.4mg,心力衰竭控制后改口服地高辛。
六、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吸氧和低分子量右旋糖酐静脉滴注可暂时缓解症状,对有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的危重病人,如有血液粘滞性过高,静脉放血300—500ml可使病情暂时好转,以备紧急转运,病人回到平原后,症状可以消失。
预防措施
进入高原人员应了解和适应高原环境特点,登山时按计划进行阶段性适应性锻炼,注意防寒和防治上呼吸道感染,久居平原重返高原者也应重建适应能力,应明显心、肺、血液疾病患者不宜进入高原。
预防急性高原反应,可从进入高原前1—2d起选用一种利尿药预防液体潴留,连服一周:(1)乙酰唑胺0.25g,每8小时一次。(2)呋塞米20mg,每日2—3次,紧急条件下登山,可用糖皮质激素。
其它
重症高原病形成慢性迁延过程,可致呼吸心脏、神经等系统永久性后遗症。
一、呼吸功能损伤
1. 与同龄健康人在平地步行时无气短症状,但登山或上楼时呈现气短、胸闷,属于呼吸困难1级,可评伤残八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
2. 走平路步行一公里无气短症状,但与同龄健康人不能保持同样速度,平路快步行走出现气短,登山或上楼时气短明显,属于呼吸困难2级,可评伤残六级,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
3. 平路步行100米就有气短,属于呼吸困难3级,应评定伤残四级,完全丧失劳动能力。
4. 如穿衣谈话等活动即出现气短时,属于呼吸困难4级,应评伤残二级,完全丧失劳动能力。
二、心血管系统功能障碍
心功能不全伤残评定标准,参见职业性中暑伤残等级评定标准。
三、造血系统功能障碍
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7.0×1012/L,Hb>180g/L,RBC压积达0.8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可评伤残八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
备注
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回到平原地区可恢复正常,每隔2年应对回到平原地区的上述病人重新进行伤残鉴定,这类病人的伤残鉴定结果应注明有效期限。

尘肺三期:张二娃

    患病情况:

    暂无介绍。

    治疗过程:

    暂无介绍。

    治愈现状:

    暂无介绍。

  • 工伤以及职业病相关法律问题

  • 工伤以及职业病相关法律问题

“职业病公众号”

公众号-职业病

“职业病手机网站”

手机版网站

郑重声明:本网站信息仅供健康参考,并非医疗诊断和治疗依据,不能代替医院和主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80100  渝ICP备17013630号-1   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011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渝)-经营性-2018-0005 重庆工商

CopyRight2007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版权所有:职业病网

全国免费热线:400-0181619

职业病网 - 中国专业的职业病门户网

有害信息举报:023-63555815 举报QQ:3484469351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