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萘胺所致膀胱癌释义
β-萘胺所致膀胱癌(cancer of urinarybladder induced by β-Naphthylamine)
病理概况康复案例科普视频
基本简介
β-萘胺(2-萘胺):一类致癌物。白色到微粉红色片状,略有芳香气味。熔 点:111.5℃,沸点:306.0℃,溶于热水、乙醇、乙醚、苯。主要用途:用作染料中间体,分析试剂。致癌性:IARC致癌性评论:人为可疑性反应,动物为不肯定反应。目前多数国家已禁止生产β-萘胺。
病理病因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本品有高铁血红蛋白形成作用,吸入后可能引起紫绀。液体对眼有刺激性。对皮肤有弱刺激作用。 本品的致癌作用尚无定论,但如长期接触含有已知致癌剂β-萘胺的本品,有可能引起膀胱癌。长期接触这类化学物质者患膀胱癌的概率增加,职业因素所致的膀胱癌患者约占膀胱癌患者总数的25%。与膀胱癌相关的职业有铝制品、煤焦油、沥青、染料、橡胶、煤炭气化等产业。 30%~50%的膀胱癌由吸烟引起,吸烟可使膀胱癌危险率增加2~6倍,随着吸烟时间的延长,膀胱癌的发病率也明显增高。
疾病特点
大约有90%以上的膀胱癌患者最初的临床表现是血尿,通常表现为无痛性、间歇性、肉眼全程血尿,有时也可为镜下血尿。血尿可能仅出现1次或持续1天至数天,可自行减轻或停止,有时患者服药后与血尿自止的巧合往往给患者“病愈”的错觉。有些患者可能在相隔若干时间后再次出现血尿。 血尿的染色由浅红色至深褐色不等,常为暗红色,有患者将其描述为洗肉水样、茶水样。出血量与血尿持续时间的长短,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大小、范围和数目并不一定成正比。有时发生肉眼血尿时,肿瘤已经很大或已属晚期;有时很小的肿瘤却出现大量血尿。 有些患者是在健康体检时由B超检查时发现膀胱内有肿瘤。有10%的膀胱癌患者可首先出现膀胱刺激症状,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和排尿困难,而患者无明显的肉眼血尿。这多由于肿瘤坏死、溃疡、膀胱内肿瘤较大或数目较多或膀胱肿瘤弥漫浸润膀胱壁,使膀胱容量减少或并发感染所引起。膀胱三角区及膀胱颈部的肿瘤可梗阻膀胱出口,而出现排尿困难的症状。
诊断检查
检查方法包括尿常规检查、尿脱落细胞学、尿肿瘤标记物、腹部和盆腔B超等检查。根据上述检查结果决定是否行膀胱镜、静脉尿路造影、盆腔CT或/和盆腔MRI等检查明确诊断。其中,膀胱镜检查是诊断膀胱癌的最主要方法。 临床诊断时要参考患者既往致癌物职业性接触状况(监测记录,或企业原材料、产品、工艺记录,或同期同类企业监测资料等),排除其他可能的致癌物非职业性接触途径,结合实验室检测指标和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综合分析,方可诊断。 劳动者致癌物职业接触史的确证可根据劳动者职业史的相关记录,或通过对工作场所中环境状况的空气采样测量结果,或一些生物监测资料,或有过量接触的监测资料进行综合评价。 累计接触年限是指劳动者在工作场所中接触致癌物的累计接触时间。接触致癌物的劳动者在工作场所因加班超出的工时数可折算为相应的累计接触时间,以每日8h工作时间计算,超过8h的工时可累加计算,即每累加超过8h可计为1d,累加天数达250d即为1年。 诊断时应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原发性膀胱癌诊断明确; ——有明确的β-萘胺职业接触史,累计接触年限1年以上(含1年); ——潜隐期10年以上(含10年)。
治疗方案
1.脱离致癌物的接触。 2.按恶性肿瘤治疗原则积极治疗,定期复查; 3.需劳动能力鉴定者,按 GB/T16180 处理。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及清水彻底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误服者给漱口,饮水,洗胃后口服活性炭,再给以导泻。就医。
β-萘胺所致膀胱癌:张二娃
- 患病情况:
暂无介绍。
治疗过程:暂无介绍。
治愈现状:暂无介绍。
-
工伤以及职业病相关法律问题
-
工伤以及职业病相关法律问题
相关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