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探索 | 树枝上是谁的家?带着好奇心一起来探索!

Avatar
admin

“这里这里居然有一个这样的巣穴!这得需要一双善于发现自然的眼睛,我自己平时肯定不会发现它。”

“哇!好酷的小房子!这附近只有一个!”

“这个好精致啊,像一个泥壶,这也太厉害了!”

观众朋友们们看到这个小房子都发出了惊叹!一个个好奇满满连连发问。

那么这究竟是谁的巣穴呢?

我院科教人员请教了我院科研人员刘立伟和农林大学叶喜阳老师获知它的主人是…

“ 房主揭秘”

点击查看答案

蜾蠃

[guǒ luǒ]

科教人员将巣穴结合相关科普图片、资料,为观众们进行了关于蜾蠃的科普知识讲解。

“原来是蜾蠃,这个就好像一个冰箱,蜾蠃妈妈把虫子放在这里保鲜。”

“这个巢穴虽然是用泥土搭建的,上面还有小石子颗粒,但是很坚硬,大自然真的很神奇!”

观察活动结束后,观众朋友们仍旧意犹未尽,走在回馆路上也仍旧激烈讨论着,相信这对他们来说一定是一次难忘的探究活动。

通过近距离的观察,不仅能够激发观众们对自然事物的好奇心,还培养他们保护自然的意识,也能让观众们更加深刻的学习到相关科普知识。

科普课堂

相信线上的观众朋友也一定对它很感兴趣吧!

敲黑板!科普知识课堂来啦!

感兴趣的观众请拿好小板凳!

这个是蜾蠃[guǒ luǒ]的育婴室

什么是蜾蠃?

*图片源于网络

“蜾蠃”[guǒ luǒ]这名字早在《诗经》里就有提及“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教诲尔子,式穀[gǔ]似之。”而这个诗句是因为在古时候人们认为蜾蠃有雄无雌,不能产下自己的后代,只能靠收养螟蛉等其他昆虫的幼子。直到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医学家陶弘景,经过长期的仔细观察,才揭示了蜾蠃的真实面目:它能产子,捕捉到的螟蛉等,是给自己的孩子作食物。

为什么取名“蜾蠃”,有人推测是因为它的细腰下面垂着椭圆的腹部,与一种叫“果蠃”的植物的果实(也就是吊瓜)悬挂藤蔓上的样子相似,所以取了这个同音的名字。

这个名字大家看到也许会很陌生,但是换一种称呼大家肯定很熟悉,很多人喊它“土蜂”。因腰细它又被称为细腰蜂,它是蜂的一个类群,属于膜翅目、胡蜂总科、蜾蠃蜂科。

优秀泥瓦匠

*图片源于网络

蜾蠃在非繁殖期时并没有固定巢穴,而我们看到的泥罐子,是它们的育婴室。

春夏两季,每当蜾蠃生育子女之前,雌蜾蠃会先寻找一片水源,从中吸水,然后飞到有泥土的地方,把水和唾沫吐在泥土上,干泥土就会变湿变软,之后雌蜾蠃就将头部的两只大颚插到软泥里,挖起一团泥,再利用两只前足帮忙,逐渐把泥土和成球状。而做泥壶状巢的蜾蠃需要取水和泥,然后塑型,最后还要再修修补补,才能完成这件“艺术品”

蜾蠃的取水点和取泥点一旦选好,基本上不会变更,即使遇到干扰,过一会还是会飞到那里取水、取泥。

除此之外,它们也会利用天然的空树洞、空竹管等为栖息场所。蜾蠃每巢只产一卵并悬丝于巢内侧。

*图片源于网络 图为内部切面图

*巣穴内残留物

自然界的麻醉大师

*图片源于网络

蜾蠃喜欢捕食蛾、蝶类的幼虫,而它的捕食方法就是给那些幼虫“打针”,被打过针的幼虫都会进入“睡眠模式”,这时候蜾蠃就会将被麻醉的食物带回育婴室等蜾蠃幼虫孵化后食用,等蜾蠃认为储存的猎物足以保证幼虫长大,就会封住巢口,再做下一个巢。

巣穴上的小圆孔是什么?

通过照片,我们发现,在这个巣穴上有几个圆形小孔,这便很有可能是成虫羽化之后飞走得痕迹。

农林环境的忠实卫士

蜾蠃的单个种群个体数量和繁殖效率远不能与社会性的胡蜂、马蜂相比,但蜾蠃是胡蜂总科中种类最多的类群,种类的多样化意味着它们可以捕食控制的害虫种类也非常丰富,对许多农林害虫的种群数量起到了直接的自然控制作用,是一类重要的天敌昆虫。我国浙江省镇海地区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曾经利用当地的一种蜾蠃消灭农田害虫。每只雌蜾蠃在6月下旬到7月初这段产卵期内,每天要捕捉害虫100头以上,很好地保护了当地的农作物。

大家还知道哪些造型别致的巣穴呢?

快在下方评论区告诉我们吧!

编辑/傅佳英

科学审核/刘立伟

终审/兰国英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与本公众号联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